负恩背义

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李诚的年轻人。他自幼父母双亡,靠村里的老猎人王伯收养才得以长大成人。王伯不仅教会了他打猎的本领,还用自己的积蓄供他读书识字。李诚对王伯感激不尽,常常说:“王伯,您是我的再生父母,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。”

几年后,李诚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考中了秀才,被推荐到城里做官。临行前,他跪在王伯面前发誓:“无论将来身处何地,我都不会辜负您的养育之恩!”王伯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,叮嘱他要清正廉洁、造福百姓。

然而,进入繁华的都市后,李诚渐渐迷失了自己。他开始贪图享乐,为了升迁不惜阿谀奉承,甚至挪用公款讨好上司。昔日那个淳朴善良的少年早已不复存在。而此时的王伯依然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每日上山打猎维持生计。每当村民提起李诚时,王伯总是自豪地说:“那孩子有出息,总有一天会回来报答乡亲们的。”

一次,王伯因年迈体弱,在山上摔伤无法动弹。村民们将他抬回家后,想到李诚如今已是朝廷命官,便写信向他求助,希望他能寄些银两为王伯治病。然而,李诚收到信后却嗤之以鼻,认为这些穷乡僻壤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。他随手撕碎信件,继续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。

后来,李诚的贪腐行为东窗事发,被革职查办,流放边疆。当他戴着枷锁经过山村时,看到满头白发的王伯拄着拐杖站在路边,目光复杂地看着自己。李诚羞愧难当,低下了头。但一切都已太晚,他最终成为世人唾弃的对象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“负恩背义”者终将自食其果,唯有铭记恩情、坚守道义,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幸福。

ēn
bèi

「负恩背义」出处

《新唐书·列女传·杨庆妻王氏》今负恩背义,自为身谋,可若何?”

「负恩背义」解释

负违背,背弃。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,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。

「负恩背义」示句

~,人弗戮,鬼斯戮之矣。★明·宋濂《燕书》
上一篇:负德背义
下一篇:负诟忍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