讽多要寡

在一座名为清风镇的小山村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成语《讽多要寡》的故事。村子里有一位年长的智者叫李老夫子,他学识渊博,却性情孤傲,常常对村民们的言行冷嘲热讽。村民们虽然敬重他的才华,但对他尖酸刻薄的言辞颇有微词。

一天,村里的年轻木匠阿诚精心制作了一张雕花桌子,准备送给即将成婚的妹妹作嫁妆。为了确保完美,他特意请来李老夫子提意见。然而,当李老夫子看到桌子时,他皱起眉头,毫不留情地批评道:“这些花纹太过繁复,既浪费时间又显得庸俗;桌腿粗细不均,站都站不稳,还谈什么实用?你这样的手艺,真是让人失望!”阿诚听后满心沮丧,但也只能默默接受。

几天后,邻村的一位富商偶然经过清风镇,一眼相中了那张雕花桌子,并出高价买下。原来,这张桌子的设计正好符合富商家中的装饰风格,那些复杂的花纹更是增添了几分奢华感。消息传回村里,大家纷纷为阿诚感到高兴,同时也对李老夫子的苛责议论纷纷。

李老夫子得知此事后陷入了沉思。他意识到自己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,忽略了别人的用心和努力。他在学堂里召集所有学生,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并告诫他们:“凡事不可只看缺点而忽视优点,否则容易陷入‘讽多要寡’的误区。”从此以后,李老夫子改变了态度,用更宽容、更善意的方式与人交流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《讽多要寡》不仅是一种警示,也是一种智慧。只有懂得欣赏他人的长处,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信任。

fěng
duō
yào
guǎ

「讽多要寡」出处

唐·裴延翰《〈樊川文集〉序》然骚人之辞,怨刺愤怼,虽援及君臣教化,而不能拈洽持论;相如、子云,瑰丽诡变,讽多要寡,漫羡无归,不见治乱。”

「讽多要寡」解释

讽谕之言多,切要之言少。

「讽多要寡」示句

上一篇:逢君之恶
下一篇:逢山开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