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杀无论
在一座偏远的小镇上,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规矩——“格杀无论”。据说,这个规矩源于百年前的一场动乱。当时,镇上的居民为了自卫,决定对任何入侵者采取绝不留情的手段。尽管时代变迁,这项规矩早已不再适用,但它的阴影却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。
年轻的猎人阿泽是镇上最勇敢的人之一。他从小听着“格杀无论”的故事长大,对这些传说既敬畏又疑惑。一天,他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名受伤的陌生人。那人衣衫褴褛,脸色苍白,显然经历了极大的磨难。阿泽犹豫了:按照祖辈的规矩,他应该立刻杀死这个闯入者,以保护小镇的安全;然而,对方只是一个手无寸铁、奄奄一息的人,这样的行为真的正确吗?
最终,善良战胜了恐惧。阿泽将陌生人背回了自己的小屋,并为他疗伤。几天后,陌生人恢复了一些体力,他告诉阿泽,自己是从邻国逃来的难民,因为战乱失去了家园和亲人。他恳求阿泽不要赶他走,因为他已无处可去。
阿泽陷入了两难境地。他知道,如果把这件事告诉镇上的长老,他们一定会要求处死这名陌生人,以维护“格杀无论”的传统。但看着对方真诚的眼神,阿泽无法狠下心来。于是,他选择隐瞒事实,偷偷为陌生人提供食物和庇护。
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镇上的巡逻队发现了陌生人的踪迹。消息传开后,整个小镇陷入恐慌。长老们愤怒地质问阿泽为何违背祖训,而阿泽则坚定地回答:“规矩是用来保护生命的,而不是成为屠杀的理由。我们难道要用先人的仇恨,去惩罚一个无辜的人吗?”
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,小镇的居民开始反思“格杀无论”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世界。最终,他们接受了阿泽的观点,允许陌生人留下。从此,“格杀无论”不再是冰冷的规矩,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——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,才能守护和平。
格
杀
无
论
「格杀无论」出处
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政府以‘格杀无论’对付人民,人民也以‘格杀无论’对待卖国贼。”
「格杀无论」解释
指把拒捕、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。同格杀勿论”。
「格杀无论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