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屋建瓴
在一座山清水秀的小镇上,有一位名叫李然的年轻人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却性格谦逊,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。镇上的居民常常称赞他学识渊博,但李然总是摆摆手说:“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罢了。”
有一天,镇长找到李然,希望他能为小镇设计一座新的水利工程。原来,小镇近年来饱受旱涝交替之苦,农田收成极不稳定。镇长认为,只有建造一个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系统,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。然而,这个任务并不简单,需要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控。
李然接受了挑战。他花了数日时间走遍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,仔细观察地形、水流以及季节变化的特点。他还翻阅了大量古籍,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。最终,他决定采用“高屋建瓴”的理念——利用地势高低差,将水源从高处引入低洼地区,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闸门控制水量。
设计方案完成后,李然召集全镇居民开会,向大家详细讲解他的计划。“我们不能与自然抗衡,而要学会顺势而为,”他说,“就像雨水从屋顶流下一样,我们要借助高度的优势,让水为我们所用。”众人听后恍然大悟,纷纷赞叹他的远见卓识。
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工程终于竣工。当第一场春雨降临时,新系统完美运作,不仅解决了洪涝问题,还为干旱时节储备了充足的灌溉用水。从此,小镇迎来了连年丰收,居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足。
面对众人的感谢,李然依旧保持低调。他笑着说道:“这并非我的功劳,而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启示。我只是学会了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罢了。”从此,“高屋建瓴”成了小镇居民口中的常用词,用来形容那些善于统筹全局、目光长远的人。
高
屋
建
瓴
「高屋建瓴」出处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地势便利,其以下兵于诸侯,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。”
「高屋建瓴」解释
建倒水,泼水;瓴盛水的瓶子。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。比喻居高临下,不可阻遏。
「高屋建瓴」示句
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,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,振摆超腾,~,雄浑奔放。★《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