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棺定论
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,有一位名叫李老夫子的私塾先生。他学识渊博,为人正直,但性格孤僻,不喜与人交往。村里人都对他敬而远之,甚至有些人暗地里议论他,说他年轻时一定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否则怎么会如此冷漠。
有一天,村里来了一位游方僧人。他听说了关于李老夫子的传闻后,便决定去拜访这位神秘的老者。僧人敲开了李老夫子的门,只见屋内陈设简朴,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,字迹刚劲有力,透着一股凛然正气。两人促膝长谈,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,无不涉及。僧人发现,李老夫子不仅学识深厚,而且心怀天下,对世间的苦难充满怜悯。
数日后,僧人在村中公开为李老夫子澄清:“我观此人言行举止皆有君子之风,绝非你们所传那样不堪。”村民们半信半疑,但因僧人德高望重,也就不再多加揣测。
几年后,李老夫子病逝。按照习俗,村里人为他举办了葬礼,并在他的棺木上盖上了最后一块布——这是“盖棺”的仪式。就在此时,一位远方的官员匆匆赶来,手中拿着一封泛黄的信件。原来,这封信是早年朝廷表彰李老夫子舍己救人、资助贫寒学子的嘉奖令。当年他为了掩护一名被追捕的忠臣之后,不惜背负骂名隐居山村,从此再未离开。
真相大白,村民们懊悔不已。他们终于明白,“盖棺定论”并非只是结束,而是让人们看清一个人真正的价值。李老夫子的名字后来被刻在村口的石碑上,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盖
棺
定
论
「盖棺定论」出处
明·吕坤《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》善恶在我,毁誉由人,盖棺定论,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。”
「盖棺定论」解释
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。同盖棺论定”。
「盖棺定论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