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令承教
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李谦。他自幼饱读诗书,聪明伶俐,却因家境贫寒,迟迟未能考取功名。一天,村里的长老找到他,说县令大人颁布了一道命令,要求各村推选一位才学出众的人前往县城接受考验,以协助处理政务。长老认为李谦是最合适的人选,希望他能“奉令承教”,为村庄争光。
李谦虽然有些忐忑,但还是答应了下来。他明白,“奉令承教”不仅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于是,他收拾行装,带着村民们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途。到了县衙后,县令果然亲自接见了这些被推荐来的年轻人,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:调查当地连年干旱的原因,并提出解决办法。
李谦回到住处后,认真思考县令的话。他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古籍中提到,河流改道和森林砍伐可能会导致土地干涸。为了验证这个想法,他决定实地考察。接下来的几天,李谦不辞辛劳地走访附近的山林与河道,与农民交谈,记录下每一条线索。他还发现,近年来不少百姓为了谋生过度开垦荒地,使得水源涵养能力大幅下降。
经过一番努力,李谦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,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:一方面要限制乱砍滥伐,恢复植被;另一方面需修筑水渠,将远处的河水引入农田。他将这份报告呈交给县令,县令看后连连点头,称赞他的见解独到且切实可行。
最终,在李谦的建议下,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成功缓解了当地的旱情。而李谦也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县令的赏识,被留任为幕僚。从此,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造福一方百姓,真正践行了“奉令承教”的精神,也为家乡赢得了荣誉。
奉
令
承
教
「奉令承教」出处
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臣自以为奉令承教,可以免无罪矣,故受命而不辞。”
「奉令承教」解释
奉遵从;承接受。遵从命令,接受指教。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、意图去办事。
「奉令承教」示句
至如赵秉钧之妄用佥壬,变生不意,犹不过~者耳。★章炳麟《致袁世凯电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