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
在一片遥远的山林里,有一个小村庄,村民们世代依靠周围的自然资源为生。这片土地山清水秀,森林茂密,河流清澈见底,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动,堪称人间天堂。然而,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贪婪的滋生,一些村民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。
村长的儿子李虎是个急功近利的人。他看着满山的树木和河里的鱼群,心里盘算着:“如果能把这些资源一次性全部利用起来,我们岂不是可以一劳永逸?”于是,他召集了一部分村民,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:砍伐大片森林用作耕地,并将河水排干以捕捞所有的鱼。尽管有些老人劝阻,说这是“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”,会断送后代的生计,但更多的人被眼前的利益诱惑,选择跟随李虎行动。
很快,斧头挥舞的声音响彻山谷,一棵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,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光秃秃。接着,他们堵住河流,抽干了水,无数鱼虾暴露在烈日下,成为他们的战利品。一时间,村庄似乎富裕了起来,粮食堆满了仓库,鱼干挂满了屋檐。然而,好景不长,灾难悄然降临。
第二年春天,暴雨袭来,没有了森林的保护,洪水肆虐,冲毁了农田,淹没了房屋。而那条曾经生机勃勃的河流,因为生态遭到破坏,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清澈,甚至连一条小鱼都看不见了。村民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短视行为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,可为时已晚。
最后,幸存下来的村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,去寻找新的家园。临走前,李虎站在荒芜的土地上,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,悔恨交加。他终于明白,“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”不是发展的捷径,而是自取灭亡的道路。可惜,这一课学得太迟,代价也太沉重了。
焚
林
而
田
,
竭
泽
而
渔
「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」出处
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钻燧取火,构木为台,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。”
「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」解释
竭使……干涸;渔打鱼。烧毁森林捕捉野兽,排干湖水去捕捉鱼。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,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。
「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