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枯食淡
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阿远的年轻人。他家境贫寒,从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。尽管生活艰难,但母子俩始终乐观面对,过着简单而平静的日子。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打破了这份宁静。庄稼颗粒无收,村子里的人纷纷外出逃荒,只留下一些年迈体弱无法离开的老人和孩子。
阿远的母亲因年事已高,身体虚弱,根本经不起长途跋涉。为了照顾母亲,阿远决定留下来,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一线生机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粮食储备越来越少,到最后甚至连野菜都难以找到。面对困境,阿远暗自发誓:“无论如何,我都要让母亲活下去!”
一天清晨,阿远在山林中徘徊时发现了一棵枯死的大树。虽然树干早已干裂,但他注意到树皮下竟然还有一些微湿的纤维。于是,他试着剥下这些树皮,将它们晒干后捣碎成粉末,再混入少量仅存的米糠做成粗糙的饼子。这种食物味道苦涩,难以下咽,但对于饥饿的人来说,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来源。
从此以后,阿远每天都会去山里寻找类似的“食材”,尽最大努力为母亲准备一日三餐。尽管日子过得如同《焚枯食淡》般清苦,但母子之间的感情却愈发深厚。每次看到母亲勉强吃下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时露出的安慰笑容,阿远的心中既酸楚又坚定。
几个月后,天降甘霖,大地重新焕发生机。村民们陆续返回家乡,看到阿远和他的母亲仍然顽强地活着,无不感到惊讶和钦佩。有人问他如何熬过那段最艰难的时光,阿远只是淡淡一笑,说道:“只要心中有希望,即使焚枯食淡,也能撑到春暖花开。”
从那以后,“焚枯食淡”成了村里人形容坚韧不拔精神的代名词,而阿远的故事也激励了无数后人,在逆境中不忘坚持,珍惜眼前的每一丝光亮。
焚
枯
食
淡
「焚枯食淡」出处
清·钱谦益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》焚枯食淡,斋厨萧然。”
「焚枯食淡」解释
烤干鱼,食薄味。形容生活清苦。
「焚枯食淡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