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踊冲冠

战国时期,赵国有一位名叫李穆的年轻人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但志向远大,每日刻苦读书习武,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效力。然而,尽管他才华横溢,却因出身卑微而屡遭权贵排挤,始终未能得到重用。面对不公,他心中虽有愤怒,却一直隐忍不发。

某日,赵王召集群臣商议边疆防御之事。当时北方匈奴屡屡犯境,百姓苦不堪言。在朝堂上,一位大臣献策道:“只需增派兵力驻守边境即可。”此言一出,众臣纷纷附和,无人提出异议。然而,站在角落里的李穆听后眉头紧锁,觉得这并非长久之计。他鼓起勇气站出来,直言道:“仅靠增兵无法根除隐患,应联合邻国共同抗敌,并改革军制提高战斗力才是根本之策!”

话音刚落,那位献策的大臣冷笑道:“你不过是个无名小卒,也配在此妄加评论?真是不知天高地厚!”其他官员也随声附和,嘲笑李穆不懂军务。李穆听到这些讥讽之词,胸中怒火瞬间燃烧起来。他双拳紧握,额头青筋暴起,甚至头发都似乎要竖立起来——正是“发踊冲冠”的状态。

然而,李穆并未让愤怒蒙蔽理智。他深吸一口气,冷静地说道:“诸位大人若只知敷衍了事,置百姓安危于不顾,又如何对得起君王的信任与黎民的期待?”他的言辞铿锵有力,令满堂寂静无声。赵王见状,被李穆的胆识与智慧打动,当即决定采纳他的建议,并任命他为主帅负责边防事务。

后来,在李穆的带领下,赵国不仅成功击退了匈奴,还通过外交手段稳定了周边局势。从此,他成为一代名将,而“发踊冲冠”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愤怒时仍能克制情绪、坚持正义的精神。

yǒng
chōng
guān

「发踊冲冠」出处

宋·徐爰《旄头说》臣谓壮士之怒,发踊冲冠,义取於此。”

「发踊冲冠」解释

毛发竖起貌。形容极度愤怒。同发上冲冠”。

「发踊冲冠」示句

上一篇:罚不当罪
下一篇:伐冰之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