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竖为虐
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位名叫阿诚的年轻郎中。他自幼跟随师父学习医术,精通草药与针灸,对病人总是尽心尽力。然而,最近村子里却流行起一种怪病,患病的人先是高烧不退,接着浑身无力、疼痛难忍,最后甚至昏迷不醒。村民们纷纷传言,这是“二竖为虐”的结果——传说中的两个恶魔附身作祟。
阿诚听到这种说法后,并未轻信。他决定亲自调查病因。他仔细观察了几个病人的症状,发现他们的舌苔厚腻,脉象浮数,显然是体内湿热过重所致。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,阿诚深入山林寻找药材,希望能配制一副清热解毒的方子。同时,他也注意到,这些病人大多住在村子低洼潮湿的地方,那里蚊虫肆虐,环境恶劣。
一天夜里,阿诚正在熬制药材,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。原来,村民们聚集在一起,准备请一位游方道士来驱邪。他们坚信,只有通过法事才能赶走“二竖”。阿诚连忙劝阻大家:“乡亲们,这并非妖魔作祟,而是湿热引发的疾病!如果盲目依赖法事,只会耽误治疗!”但村民们根本不听,认为他太年轻,不懂玄妙之事。
无奈之下,阿诚只能独自行动。他挨家挨户走访患者,免费为他们煎药诊治,还教他们如何改善居住环境,避免湿气侵袭。起初,许多人对他半信半疑,但随着时间推移,喝过阿诚药汤的病人逐渐康复,而那些坚持做法事的家庭却毫无起色。渐渐地,村民们开始意识到,所谓的“二竖为虐”,不过是无知和迷信的产物。
最终,整个村庄恢复了平静,村民们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应对疾病。阿诚的事迹被广为传颂,人们再也不提“二竖”之说,而是将他视为救命恩人。从此以后,每当有人提及这段往事,都会感叹:“真正的恶魔,不是什么虚幻的‘二竖’,而是我们内心的愚昧啊!”
二
竖
为
虐
「二竖为虐」出处
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公疾病,求医于秦。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‘彼良医也,惧伤我,焉逃之?’其一曰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”
「二竖为虐」解释
竖小子;二竖指病魔;虐侵害。比喻疾病缠身。
「二竖为虐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