饿殍载道
在遥远的古代,有一个名叫清河的小村庄。这里曾经山清水秀,百姓安居乐业。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打破了这片土地上的宁静。连续三年没有下过一滴雨,河流干涸,田地龟裂,庄稼颗粒无收。村民们为了生存,不得不吃树皮、草根,甚至挖泥土充饥。
随着时间推移,饥饿像瘟疫般蔓延开来,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。那些虚弱无力的老人和孩子最先倒下,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路边,无人掩埋。很快,“饿殍载道”成了清河村的真实写照——道路上满是因饥饿而死去的人,空气中弥漫着腐臭的气息。幸存者眼中充满了绝望,他们拖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四处寻找食物,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希望。
有一天,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背着破旧的包袱走进了村子。他叫阿泽,是从邻县逃难而来的难民。当他看到清河村的惨状时,心中悲痛万分。虽然他自己也快撑不下去了,但他决定留下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人。他用最后一点力气召集村民,告诉他们:“如果我们坐以待毙,只会全军覆没!我们必须团结起来,一起想办法活下去!”
在阿泽的带领下,村民们开始挖掘深井寻找地下水,并尝试捕捉昆虫和小动物充饥。他们还砍伐枯死的树木制作简陋的工具,用来开垦新的耕地。尽管过程艰难,但大家咬牙坚持了下来。几个月后,第一场久违的甘霖终于降临,滋润了干渴的土地。第二年春天,新种下的庄稼长出了嫩绿的芽苗,给这个濒临毁灭的村庄带来了重生的希望。
从此以后,清河村的人们铭记这段痛苦的经历,更加珍惜粮食与生命。而阿泽则被尊为英雄,他的名字世代传颂,提醒后人即使身处绝境,也不要放弃希望,因为只要努力,总会迎来转机。
饿
殍
载
道
「饿殍载道」出处
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85回道德沦丧,法度凌夷,匪党纵横,饿殍载道。”
「饿殍载道」解释
饿殍饿死的人;载道满路都是。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。
「饿殍载道」示句
~的灾后景象是不会再出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