遁迹方外
在一座繁华的都市边缘,有一座名为“云隐”的小山。这里四季如春,溪水潺潺,鸟鸣声声,宛如世外桃源。然而,很少有人知道,这座山中住着一位神秘的老者,他自称“方外人”,据说是因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,才选择遁迹于此。
老者原本是城里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,精通诗书礼乐,也曾享受过名利带来的荣耀。然而,随着年岁渐长,他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。无论多么热闹的宴会,多么盛大的赞誉,都无法填补他心中的孤独。某一天,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放下一切,隐居山林。他将家产散尽,只带了几卷古籍和一支竹笛,悄然离开城市,从此销声匿迹。
初到云隐山时,老者的生活并不容易。没有仆人伺候,也没有锦衣玉食,他需要自己砍柴、种菜、挑水。但这些琐碎的劳作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。清晨,他迎着朝阳读书;傍晚,他伴着晚霞吹奏竹笛。偶尔有迷路的旅人经过,他便邀请他们歇脚,并用粗茶淡饭招待。虽然生活简朴,但他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。
一天,一名年轻的商人误入山中,被老者的笛声吸引而来。他向老者倾诉了自己的烦恼:尽管事业成功,但他总觉得人生毫无意义,甚至夜不能寐。老者听完后微微一笑,说道:“我曾经也像你一样,追逐功名利禄,以为那便是幸福。可当我真正停下来,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——清风、明月、流水,还有自由的心。”年轻人听后若有所思,最终拜别老者,带着新的领悟返回尘世。
多年后,“方外人”已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。有人说他已经羽化登仙,也有人说他仍在山中静修。但无论如何,他的故事提醒着世人:当心灵疲惫时,不妨停下脚步,寻找属于自己的“方外之地”。
遁
迹
方
外
「遁迹方外」出处
清·顾文彬《过云楼书画记·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》余如惟信、王忱、金恺、秦衡、陆叙,类皆元季遗民,或逃名字宇内,或遁迹方外,并不欲以姓字传者。”
「遁迹方外」解释
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。
「遁迹方外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