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口裹足
在古代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李远的年轻人。他天资聪颖,却性格内向,不善言辞。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有才华,但因为他的沉默寡言,常常忽视了他的存在。李远的父母早逝,他独自一人生活,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。
一天,村里来了一个游方道士。道士见李远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,便主动与他攀谈。然而,李远只是低头不语,双手紧握锄头,显得局促不安。道士看出他的拘谨,叹息道:“年轻人,你虽才华横溢,却杜口裹足,不敢表达自己,这样下去如何能有所作为?”
李远听后心中一震,但他依旧没有回答。道士摇了摇头,从袖中取出一本书递给他说:“这本书或许能帮你找到方向。记住,人生如逆水行舟,若总是闭口不言、止步不前,终究会被浪潮吞没。”说完,道士飘然离去。
那晚,李远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翻阅那本书,发现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沟通技巧和处世智慧的内容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意识到正是因为害怕失败和他人的眼光,才让自己变得如此拘谨。于是,他决定试着改变。
起初,李远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练习说话,还尝试与邻居打招呼。虽然一开始结结巴巴,甚至引来一些嘲笑,但他并未放弃。渐渐地,他的表达越来越流畅,村民们也慢慢注意到他的变化。
几年后,李远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,并回到家乡担任县令。他用所学的知识造福百姓,赢得了广泛的尊敬。每当回忆起当年道士的教诲,他都会感慨万千:若不是那次醒悟,自己恐怕仍然只是一个“杜口裹足”的普通人罢了。
杜
口
裹
足
「杜口裹足」出处
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臣之所恐者,独恐臣死之后,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,是以杜口裹足,莫肯即奏耳。”
「杜口裹足」解释
杜口闭住嘴;裹足止步不前。闭着嘴不敢说,停住脚不敢走。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,远远避开。
「杜口裹足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