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足而立
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,有三个相邻的小国:青国、蓝国和赤国。这三个国家实力相当,彼此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,形成了《鼎足而立》的局面。它们的疆域虽然不大,但资源丰富,百姓安居乐业。
某一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席卷了整个地区。河流干涸,庄稼枯萎,粮食短缺使得三国都陷入了困境。面对危机,每个国家都想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。青国决定修筑水渠,引远处的山泉灌溉农田;蓝国则派出商队,用珍贵的矿石换取邻国的存粮;而赤国选择了开仓放粮,以解燃眉之急。
然而,这些单独的努力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。一天,青国的国王召集三位使者前往蓝国与赤国进行会谈。他提议:“我们三国如同三足鼎立,缺一不可。如今灾难当前,若能携手共渡难关,必将迎来新的繁荣。”蓝国和赤国的君主听后深以为然,于是三方达成协议:青国提供技术支持,帮助两国挖掘新井;蓝国利用贸易网络,从更远的地方采购粮食;赤国则负责统筹分配,确保物资公平发放。
经过数月的共同努力,三国终于度过了这场灾难。百姓重新看到了丰收的希望,而三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。他们明白,只有团结互助,才能长久维持“鼎足而立”的平衡。
从此以后,每当遇到困难时,三国总是第一时间聚在一起商讨对策。他们将这段经历刻在石碑上,立于三国交界处,以此提醒后人:真正的强大,并非孤立自守,而是相互扶持,共同成长。
鼎
足
而
立
「鼎足而立」出处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「鼎足而立」解释
象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「鼎足而立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