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虫末技
在一座宁静的小镇上,有一位名叫林清的年轻人。他自幼酷练书法,尤其擅长篆刻,能在方寸之间雕刻出精美的文字和图案。然而,每当他向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时,总有人轻蔑地说:“这不过是雕虫末技罢了。”听到这样的评价,林清心中难免失落,但他并未因此放弃,而是更加勤奋地练习。
一天,镇上来了一位名满天下的画家沈先生。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,许多人慕名前来求画。林清鼓起勇气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一枚篆刻印章去拜访沈先生,希望能得到指点。沈先生接过印章细细端详,眼中渐渐露出欣赏之色。他对林清说道:“你的技艺已臻化境,每一刀都蕴含着力量与灵性,这不是简单的‘雕虫末技’,而是一种艺术的升华。”
林清听后感激涕零,却仍有些疑惑:“为何世人常将篆刻视为微不足道的小技?”沈先生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所谓‘雕虫末技’,并非否定技艺本身,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一隅。若能将此技融入更大的格局,比如为书画增色、为文化传承助力,那它便不再是‘末技’,而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。”
受到启发的林清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篆刻与诗词、绘画结合。他为沈先生的新作题刻印章,使整幅作品更具韵味;他还参与修复古籍,在残破的书页上重新镌刻序跋,让历史重焕生机。渐渐地,人们不再轻视他的技艺,反而争相邀请他合作。
多年以后,当林清站在自己举办的艺术展览中,看着那些融合了篆刻、书法与绘画的作品时,他终于明白:任何技艺的价值,不在于外界如何定义,而在于执笔者赋予它的意义。从此,“雕虫末技”四个字成了他追求卓越的座右铭,而非束缚前行的枷锁。
雕
虫
末
技
「雕虫末技」出处
清·纳兰性德《赋论》即诗赋一道,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,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,吾未见扬雄之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可直驾《离骚》而上之。”
「雕虫末技」解释
犹言雕虫小技。亦作雕虫末伎”。
「雕虫末技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