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
在古老的青山镇,有一位名叫李诚的商人。他经营着一家小布庄,虽然规模不大,但因为待人真诚、乐于助人,生意一直不错。李诚深信“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”的道理,因此他始终把与人为善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。
一天,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来到布庄,想用一些破旧的铜钱换取一块布料。店里的伙计见状,皱起眉头拒绝了他,认为这些铜钱早已不再流通。然而,李诚却走上前,微笑着对老者说:“老人家,您的铜钱我们收下,我给您拿最好的布。”说完,他亲自挑选了一匹厚实的棉布递给老者。老者感激地连声道谢,然后默默离开了。
几个月后,镇上来了一位富商,据说他是附近最大商会的会长。这位富商点名要找李诚,并表示愿意长期合作,将大批订单交给他。原来,那位曾经来买布的老者正是富商的父亲,而他为了考验镇上的商家是否真心待客,特意装扮成贫苦老人试探众人。结果,只有李诚以诚相待,赢得了富商的信任。
随着合作的展开,李诚的布庄迅速扩大,成为了青山镇首屈一指的大商铺。与此同时,其他几家原本瞧不起穷苦顾客的商家,因失去人心而逐渐衰败,最终关门歇业。镇上的人们纷纷感叹:“果然如古人所言,‘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’啊!”
李诚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他对人性的尊重和善意的坚持。他常对子女说:“财富可以积累,但人心更需珍惜。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,再多的金钱也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。”这句话,也被后人铭记并代代相传。
得
人
者
昌
,
失
人
者
亡
「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」出处
唐·李观《项籍故里碑铭序》至如谋于汉者,昔其臣也,公实弃之;兵于汉者,亦其将也,公不庸之。故曰‘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。’”
「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」解释
人指人心。得人心的就能兴隆,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。
「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