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道多助
在遥远的青山脚下,有一个小村庄,名叫清河村。这里山清水秀,村民勤劳善良,但生活却并不富裕。村里有一位老人,名叫李伯,他年轻时游历四方,学得了许多智慧与道理。回到家乡后,他常常教导村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,如何以诚待人。
有一年,天降大旱,河流干涸,庄稼枯萎,村民们陷入了困境。大家愁眉苦脸,不知所措。这时,李伯站了出来,他对村民们说:“我们不能只靠等待雨水降临,而要齐心协力想办法。”于是,他带领大家开挖水渠,从远处的山泉引水入田。他还指导村民利用有限的水源,合理分配灌溉,让每一块土地都能得到滋润。
起初,一些村民心存疑虑,觉得这样做太辛苦,未必有效果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们发现,按照李伯的方法去做,不仅节省了力气,还真的让部分庄稼恢复了生机。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,甚至邻村的人也闻讯赶来帮忙。大家不分彼此,共同劳作,场面热火朝天。
最终,在众人的努力下,干旱带来的危机得以缓解。当第一场秋雨降临时,田野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。村民们欢呼雀跃,感激地对李伯说道:“如果不是您的智慧和领导,我们恐怕熬不过这个难关!”李伯却笑着摆摆手,说:“不是我的功劳,而是大家团结互助的结果。正所谓‘得道多助’,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,互帮互助,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。”
从此以后,“得道多助”成了清河村的座右铭。无论遇到什么挑战,村民们都会铭记这句话,齐心协力,共渡难关。而李伯的故事,也被代代相传,成为激励后人的佳话。
得
道
多
助
「得道多助」出处
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”
「得道多助」解释
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。
「得道多助」示句
我则~,彼则众叛亲离。★孙中山《军人精神教育》第二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