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不拾遗
在古代一个名为清风镇的小村庄里,人们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。这里民风淳朴,邻里和睦,最令人称道的是,整个镇子多年来都保持着“道不拾遗”的良好风尚。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集市街道,从未有人捡到东西后据为己有,大家都自觉将失物归还原主。
一天清晨,年轻的樵夫阿诚挑着柴火去镇上卖。途中,他发现路边有一只鼓鼓囊囊的钱袋。打开一看,里面装满了银两。阿诚心想:“这一定是哪位乡亲不小心遗落的,丢了这么多钱,他该多着急啊!”于是,他站在原地等了许久,却始终没见有人回来寻找。
无奈之下,阿诚决定先把柴火卖掉,然后带着钱袋去找村里的里长帮忙。里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,听完阿诚的讲述后,立刻召集村民们宣布此事。消息很快传遍全镇,大家都纷纷称赞阿诚的诚实与善良。不久,一位满脸焦急的商人匆匆赶来,自称是那笔钱财的主人,并详细描述了钱袋的特征以及其中的内容。
经过核实,里长确认这位商人确实是失主,便把钱袋还给了他。商人感激涕零,拿出一些银两酬谢阿诚,但阿诚婉言谢绝了。他说:“这是我们清风镇的传统,每个人都会这样做。”商人大受感动,感叹道:“难怪此地如此繁荣安定,原来是因为人人恪守‘道不拾遗’的美德啊!”
从那以后,清风镇的美名更加远扬,吸引了四方客商前来交易。而阿诚的故事也被当作典范,在镇上传颂多年。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坚守着这样的道德准则,清风镇才成为了一片真正的乐土。
道
不
拾
遗
「道不拾遗」出处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国无盗贼,道不拾遗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。”
「道不拾遗」解释
遗失物。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
「道不拾遗」示句
人人称赞~,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