寸步不让
在一座宁静的小镇上,有两家相邻的店铺,一家是卖布料的“锦绣坊”,另一家是卖糕点的“甜蜜屋”。两家店主都是性格倔强的人,平日里相处还算和睦,但因为一次意外的小事,却引发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执。
事情起因很简单。一天清晨,“锦绣坊”的老板张叔发现自己的店门口被放了一袋垃圾,他怀疑这是隔壁“甜蜜屋”李婶干的,于是便找上门去理论。然而,李婶坚决否认,并反指张叔故意把晾晒的布匹伸到她家屋檐下,影响了她的生意。两人越吵越凶,谁也不肯退让一步,最后竟约定:如果对方再“越界”,就用实际行动反击。
从那天开始,两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。张叔为了不让李婶占便宜,每天早早将布匹挂满两店之间的空地;而李婶则趁张叔不注意时,在布匹下面摆满了刚出炉的热腾腾糕点,蒸汽熏得那些布料沾上了甜腻的味道。顾客们看到这种局面,纷纷摇头叹息,两家的生意也因此冷清了不少。
直到有一天,镇上的老村长路过此地,了解情况后忍不住劝说道:“你们这样寸步不让,不仅伤了和气,还坏了各自的营生。邻里之间,何必如此较真呢?”张叔和李婶听了,虽然心里有些触动,但仍然拉不下脸认错。
就在僵局持续的时候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。大雨倾盆而至,两家店铺都因地势低洼进了水。危急时刻,张叔和李婶不得不暂时放下成见,合力抢救货物。雨停之后,他们看着彼此狼狈的模样,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。
最终,张叔主动向李婶道歉,承认自己不该乱猜疑;李婶也坦白,那袋垃圾确实是她不小心丢错了地方。两人握手言和,决定以后互相帮助、共同发展。从此,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,“寸步不让”的故事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。
寸
步
不
让
「寸步不让」出处
清·梁启超《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》盖西国政治之基础,在于民权,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,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,以自利天下。”
「寸步不让」解释
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。形容丝毫不肯让步、妥协。
「寸步不让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