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在其颈
战国时期,赵国边境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农夫阿诚。他勤劳善良,但生活并不安宁,因为邻国的军队时常侵犯边境,烧杀抢掠,百姓苦不堪言。一天,村长召集村民宣布了一个坏消息:敌军即将攻打此地,“兵在其颈”的危机近在眼前。
听到这个消息,村民们慌作一团。有人提议逃难,有人却舍不得家园。阿诚站了出来,他说:“我们若都逃了,敌人会更加肆无忌惮。不如联合起来,设下陷阱,用智慧和勇气守护我们的土地!”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。
于是,村民们连夜挖壕沟、布置伪装,并在村口埋伏。当敌军浩浩荡荡进入村子时,迎接他们的是空荡荡的房屋与隐藏的危险。随着一声号令,村民们齐心协力发动突袭,火光四起,敌军措手不及,仓皇撤退。
这场胜利让小村庄保住了安宁,也让阿诚明白,面对“兵在其颈”的绝境,唯有团结与勇敢才能化险为夷。
兵
在
其
颈
「兵在其颈」出处
《国语·周语中》兵在其颈,其隙至之谓乎。”
「兵在其颈」解释
刀架在脖子上。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。
「兵在其颈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