圭璋特达
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,有一个名为清源的小村庄。这里山清水秀,民风淳朴,人们世代以耕读为业。村子里有一位少年名叫子瑜,他自幼聪慧过人,博览群书,尤其喜欢钻研古代经典。然而,他的家境贫寒,常常需要帮父母下田劳作,但他从未放弃学习的志向。
一天,村里来了一位游学四方的老学者。他听闻子瑜才华横溢,便特意登门拜访。老学者问了子瑜几个深奥的问题,没想到子瑜对答如流,甚至还能引经据典,阐述自己的见解。老学者大为惊叹,称赞道:“你真是‘圭璋特达’之才啊!若能继续深造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子瑜虽然谦逊地低头致谢,但内心却燃起了更大的求知欲望。
为了不负众望,子瑜决定离开家乡,前往京城求学。临行前,父母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交给他,并叮嘱他要珍惜机会。子瑜含泪告别家人,踏上了漫长的旅途。一路上,他历经艰辛,有时忍饥挨饿,有时露宿荒野,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信念。
到了京城后,子瑜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,很快脱颖而出。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,还精通诗词歌赋,更难得的是,他为人正直善良,深受师长和同窗的喜爱。几年后,朝廷举办科举考试,子瑜一举夺魁,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。
成为官员后,子瑜始终铭记“圭璋特达”的赞誉,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、才华出众的人。他关心民间疾苦,多次上书请求减免赋税、兴修水利,为百姓谋福祉。最终,他因政绩卓著而名垂青史,被后人称为一代贤臣。
多年以后,当子瑜再次回到清源村时,已是满头白发。他站在村口,看着熟悉的山水,感慨万千。他明白,“圭璋特达”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肯定,更是对他品格的期许。而这一切,都源于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,以及一路走来的坚持与努力。
圭
璋
特
达
「圭璋特达」出处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聘义》圭璋特达,德也。”
「圭璋特达」解释
形容德才卓绝,与众不同。
「圭璋特达」示句
此子~,机警有锋。★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