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于成例
在一座古老的小城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“格于成例”的故事。这座小城以严谨的规矩和传统闻名,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决策,人们都严格遵循祖辈留下的条例,从不越雷池一步。虽然这种做法让城市井然有序,但也时常显得死板而缺乏人情味。
有一天,一位名叫阿林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。他从小聪明伶俐,却因为受不了小城僵化的规则,早年便外出闯荡。这次归来,他带着一种新奇的发明——一台能够自动灌溉农田的机器。这台机器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,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。然而,当他兴冲冲地向镇长展示自己的发明时,却遭到了冷遇。
镇长翻阅着手中的厚重典籍,慢悠悠地说:“根据我们祖传的《农耕条例》,所有土地必须由人力或牲畜进行耕种与灌溉,从未有过使用机械的先例。你的发明虽好,但‘格于成例’,恐怕难以施行。”阿林听后大失所望,他试图解释这是为了造福百姓,可无论他说什么,镇长和其他官员始终摇头拒绝。
尽管如此,阿林并没有放弃。他决定亲自去说服村民尝试他的机器。他找了一块废弃的土地,用那台设备完成了整套灌溉流程,并邀请村民们前来观看。眼看着荒芜的土地被迅速浇灌得湿润肥沃,许多人开始心动了。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试一试这个新鲜事物,但又担心触犯规定。
最终,阿林鼓起勇气再次找到镇长,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:将这项技术作为一次特殊试验,在一年内观察其效果。如果成功,则可以考虑修改条例;如果失败,他愿承担一切后果。面对这样的提议,再加上村民们的支持,镇长终于松口同意了。
一年后,事实证明,阿林的发明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连那些原本固执的老人也点头称赞。于是,《农耕条例》中新增了一条:允许在特定情况下采用机械化辅助生产。从此,“格于成例”不再成为束缚,而是成为了推动变革的起点。
格
于
成
例
「格于成例」出处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,向来没个点鼎甲的,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。”
「格于成例」解释
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。表示不能达到目的。
「格于成例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