割须弃袍
三国时期,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。马超英勇善战,率领西凉铁军势如破竹,将曹操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。曹操虽足智多谋,但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,也不得不亲自督战。
一天,曹操带领少数亲兵巡视前线,却被马超发现并紧追不舍。马超骑着快马,手持长枪,直奔曹操而来。眼看敌军越来越近,曹操心急如焚,连忙策马狂奔。然而,他的坐骑突然中箭倒地,把曹操摔了下来。千钧一发之际,许褚拼死护主,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飞来的箭矢,同时扶起曹操跳上另一匹战马。
为了摆脱追击,曹操不得不舍弃一切累赘之物。他先割断胡须,因为那是他身份的重要标志;又脱下身上的锦袍,以免被敌人认出。这一招果然奏效,马超赶到时,只看到散落在地的物品,并未察觉曹操已经乔装逃走。
最终,曹操成功返回大营,保住了性命。而“割须弃袍”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,用来形容人在危急关头丢盔卸甲、狼狈逃生的情景。尽管这次经历让曹操颜面扫地,但他并未因此气馁,而是重整旗鼓,继续与马超周旋,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通过这段故事,我们不仅看到了战场上的惊心动魄,也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勇气。“割须弃袍”虽是一次失败的撤退,却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桥段,提醒我们在困境中要学会随机应变,才能化险为夷。
割
须
弃
袍
「割须弃袍」出处
无
「割须弃袍」解释
割掉胡须,丢掉外袍。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。
「割须弃袍」示句
曹操割须弃袍”的事迹广为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