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朔饩羊
在春秋时期的鲁国,有一位名叫子安的年轻士人。他饱读诗书,深谙礼法之道,却因家境贫寒,只能在乡间设馆授徒,勉强维持生计。尽管生活清苦,但他始终秉持儒家“克己复礼”的信念,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。
某一年寒冬,鲁国遭遇了罕见的大雪灾,粮食歉收,百姓苦不堪言。按照传统,每年正月初一,天子会颁布新年的历书,称为“告朔”。而地方官员则需准备祭品,如活羊等,以示对天地和祖先的敬意。然而,这一年由于灾荒严重,许多地方已无力执行这一古老的礼仪。
子安所在的村庄也不例外,村长叹息道:“如今连温饱都成问题,哪里还有闲钱去买羊祭祀呢?不如今年就免了吧。”听到这话,子安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明白,村民们并非不敬重礼仪,而是实在无法负担。但作为一位儒者,他深知礼制的重要性,“礼”不仅是形式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如果连最基本的仪式都放弃,那人心恐怕会更加涣散。
于是,子安决定做点什么。他将自己仅剩的一点积蓄拿了出来,并向村民们提议:“虽然我们困难,但‘告朔饩羊’之礼不可废。我愿意捐出这些钱,再与大家一起想办法凑齐一只羊。”村民们被他的真诚所打动,纷纷响应。有人贡献了一袋米,有人拿出了几块铜钱,还有人从邻村借来了一只瘦弱的小羊。
最终,在新年第一天,简陋的祠堂里摆上了一只并不肥美的羊。虽然条件有限,但整个仪式庄严肃穆,每个人都怀着虔诚之心参与其中。仪式结束后,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祭品,彼此鼓励共渡难关。这场“告朔饩羊”的活动不仅维系了传统的礼制,也重新点燃了大家对抗困境的信心。
多年后,当子安已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时,他常回忆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天。他告诉弟子们:“真正的礼,不在奢华,而在心意;不在形式,而在坚持。哪怕只是一只小羊,也能承载千斤重的信仰。”
告
朔
饩
羊
「告朔饩羊」出处
《论语·八佾》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。”
「告朔饩羊」解释
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,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◇比喻照例应付,敷衍了事。
「告朔饩羊」示句
不过外蒙古一部分,已不啻~,名存实亡了。★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三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