旰食宵衣

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,有一个名叫李安的年轻县令。他刚上任时,正值天灾频发、民不聊生的艰难时期。洪水冲毁了村庄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们流离失所,哀鸿遍野。面对如此困境,李安心急如焚,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

为了尽快解决百姓的疾苦,李安开始了“旰食宵衣”的生活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,他已经巡视在田间地头,与农民商讨如何恢复生产;夜晚,万家灯火熄灭后,他仍在书房中翻阅古籍,寻找应对灾荒的办法。他的案几上堆满了奏章和计划书,茶水凉了又热,热了又凉,却从未见他停下手中的笔。

一天深夜,李安正在伏案书写赈灾方案,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。原来是他的妻子端着一碗热粥走了进来。“夫君,你已经连续几天没好好用膳了,身体要紧啊!”她轻声劝道。李安抬头看了看妻子憔悴的脸庞,心中满是愧疚,但他只是笑了笑,说:“如今百姓饥寒交迫,我若贪图安逸,岂能对得起他们的期盼?等这场危机过去,我一定陪你们好好吃顿饭。”

经过数月的努力,李安终于带领百姓修好了堤坝,开垦出新的耕地,并从邻县调来了粮食救济灾民。渐渐地,村庄重新焕发出生机,孩子们的笑声再次回荡在田野间。而此时,李安却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。村民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,他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和鸡蛋,表达感激之情。

躺在床上的李安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,眼中泛起了泪光。他知道,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,“旰食宵衣”虽然辛苦,但换来了百姓的安宁与幸福,这便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。

gàn
shí
xiāo

「旰食宵衣」出处

南朝·陈·徐陵《陈文帝哀策文》勤民听政,旰食宵衣。”

「旰食宵衣」解释

天色很晚才吃饭,天不亮就穿衣起来。形容勤于政事。

「旰食宵衣」示句

奋乾纲~,持国柄敬天慰庙。★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射策》
上一篇:感遇忘身
下一篇:刚柔相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