旰食之劳

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,有一位勤政爱民的县令名叫李怀安。他虽官职不高,却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乡里。然而,最近几年连年干旱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李怀安日日奔波于田间地头,夜夜思索如何解救百姓脱离困境。

为了解决灾荒问题,李怀安亲自带领村民挖掘水渠,引远处山泉灌溉农田;他还四处奔走,向邻县借粮救济饥民。白天处理政务、安抚民心,晚上挑灯查阅古籍寻找应对旱灾的方法,几乎没有一刻休息。久而久之,他因过度操劳变得消瘦憔悴,甚至常常顾不上按时吃饭。当地百姓看到他的辛苦付出,无不感动落泪,称他“旰食之劳”,意指为了百姓安康废寝忘食。

一天深夜,李怀安正在书房中翻阅一本关于水利建设的旧书,忽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。原来是村里的老农刘二叔,他说发现了一处隐秘的地下水源,但需要组织人力开挖才能利用。听到这个消息,李怀安顿时精神一振,立即披衣出门召集众人商议方案。整整一夜,他们制定出了详细的计划,并决定第二天便开始动工。

经过数月的努力,那处地下水源终于被成功引入村庄,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。第二年春天,当第一场雨降临时,新修的水渠将雨水均匀分配到每一块田地中,庄稼茁壮成长。百姓们欢呼雀跃,纷纷感谢李怀安的无私奉献。

然而,长期的劳累让李怀安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。在一个秋日的清晨,他倒在了巡视田间的路上。弥留之际,他对身边的助手说道:“只要百姓能吃饱穿暖,我这一生便无憾了。”村民们听闻噩耗后悲痛万分,自发为他立碑纪念,上面刻着四个大字——“旰食之劳”。

gàn
shí
zhī
láo

「旰食之劳」出处

《晋书·郭璞传》不然,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,崩震薄蚀之变,狂狡蠹戾之妖,以益陛下旰食之劳也。”

「旰食之劳」解释

天色已晚才吃饭。形容勤于政事。

「旰食之劳」示句

恭惟皇帝陛下天仁博施,神智曲成,躬忘~,坐讲日新之政。★宋·王安石《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》
上一篇:感深肺腑
下一篇:刚肠嫉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