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名采誉
在一座繁华的古城中,有一位名叫李言的年轻书生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饱读诗书,但性格中却有一丝虚荣。李言常常幻想着自己能一夜成名,成为众人敬仰的大才子。然而,他的才华虽不错,却因缺乏实际建树而默默无闻。
某日,一位游历四方的老学者来到城中讲学。李言听闻后便前去拜访,希望能借此机会结识名人,提升自己的声望。老学者见李言谈吐不凡,对他颇为欣赏,于是邀请他共同编撰一部关于历史典故的书籍。这对于李言来说,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李言渐渐发现,这项工作枯燥且繁琐,需要查阅大量古籍,并反复推敲文字。他开始心生厌倦,认为这种默默无闻的努力无法满足他对名声的渴望。于是,他决定另辟蹊径——通过伪造一些惊世骇俗的文章来博取关注。他相信,只要能够引起轰动,人们自然会记住他的名字。
很快,李言撰写了一篇看似深奥、实则空洞的文章,并署上自己的名字,四处传播。果然,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热议,有人赞叹,也有人质疑。一时间,李言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。他得意洋洋,觉得自己终于实现了“干名采誉”的目标。
然而好景不长,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看穿了李言文章中的漏洞,公开指出其内容虚假,并批评他为了追求虚名而不择手段。这一事件迅速传开,李言不仅失去了刚刚获得的关注,还被贴上了“弄虚作假”的标签,彻底沦为笑柄。
经历了这场风波后,李言痛定思痛,意识到真正的名誉并非靠投机取巧得来,而是源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真诚的付出。他重新回到老学者身边,潜心学习,最终凭借扎实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。从此,他明白了,“干名采誉”虽然可能带来短暂的荣耀,但只有真实的努力才能铸就永恒的价值。
干
名
采
誉
「干名采誉」出处
《汉书·终军传》偃已前三奏,无诏,不惟所为不许,而直矫作威福,以从民望,干名采誉,此明圣所必加诛也。”
「干名采誉」解释
干求;采取。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。
「干名采誉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