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骥攀鳞
在古代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。他家境贫寒,却胸怀大志,常常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,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。然而,现实总是残酷的,他既没有显赫的家世,也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,只能每天帮父亲耕田种地,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。
一天,村子里来了位游历四方的学者。这位学者见多识广,谈吐不凡,村民们纷纷围着他请教问题。阿诚也挤进人群,认真聆听学者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广阔。当学者提到“附骥攀鳞”这个成语时,阿诚忍不住问道:“先生,这‘附骥攀鳞’是什么意思呢?”学者微笑着解释道:“此成语比喻依附贤能之士或事物,以求自身成长和进步。”听完后,阿诚若有所思,暗下决心要找到可以让自己提升的机会。
不久之后,朝廷发布了一道招贤令,邀请天下英才前往京城参加选拔考试。阿诚虽自知学识浅薄,但还是决定试一试。临行前,他特意拜访了那位学者,请求指点。学者被他的真诚打动,不仅赠予他几本珍贵的书籍,还鼓励他说:“记住,附骥攀鳞并非卑躬屈膝,而是懂得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完善自己。”
到了京城后,阿诚发现竞争异常激烈,但他并没有退缩。他白天勤学苦读,晚上则虚心向其他考生讨教。其中,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书生李远,对阿诚的勤奋和谦逊印象深刻,于是主动与他结交,并传授了许多学习方法。在李远的帮助下,阿诚的学识突飞猛进,最终成功通过了选拔考试。
几年后,阿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当初的选择,成为了一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。他始终铭记学者的话,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人改变命运。而那句“附骥攀鳞”,也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。
附
骥
攀
鳞
「附骥攀鳞」出处
宋·释惠洪《代夏均甫宴人致语》诗青天白日心常在,附骥攀龙志未摧。”
「附骥攀鳞」解释
比喻追随有名望的人左右,依附其成名。
「附骥攀鳞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