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薪救火
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。他家境贫寒,靠砍柴为生。虽然生活艰难,但阿诚勤劳善良,总是尽力帮助身边的人。然而,有一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村子的平静。
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,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因为做饭时不慎引发了大火。火势迅速蔓延,浓烟滚滚,眼看就要吞噬整个村庄。村民们惊慌失措,纷纷逃离家园,却无计可施。此时,有人提议:“快去河边取水灭火!”可是,火势太猛,仅凭几桶水根本无法控制局面。
就在这危急关头,阿诚背着一捆刚砍好的柴匆匆赶来。他看到熊熊烈火和绝望的村民,心中焦急万分。突然,他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个办法——既然火需要燃料才能燃烧,那么如果把周围的易燃物移走,或许可以阻止火势继续扩散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背上的柴丢进火中,同时大声呼喊:“大家别只顾着泼水!快把附近的干草、木材都搬开!”
起初,有些村民觉得阿诚的做法不可思议,“你这不是在添乱吗?怎么还往火里加柴?”但很快,他们明白了阿诚的用意:通过牺牲部分柴薪,减少火势向外扩展的机会,从而保住更多的房屋和田地。于是,大家齐心协力,按照阿诚的方法行动起来。果然,火势逐渐被控制住了。
最终,在众人的努力下,大火终于熄灭了。虽然一些房屋被烧毁,但大部分村庄得以保全。村民们感激地看着阿诚,称赞他的智慧与勇气。而阿诚只是谦虚地笑了笑,说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面对困难,我们不能盲目应对,而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。”
从此以后,“负薪救火”成为村里人常提到的故事,用来提醒后人:解决问题时,要抓住重点,有时甚至需要做出必要的牺牲,才能换来更大的成功。
负
薪
救
火
「负薪救火」出处
《韩非子·有度》其国乱弱矣,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,则是负薪而救火也,乱弱甚矣。”《史记·魏世家》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「负薪救火」解释
背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「负薪救火」示句
若听诸葛亮之言,妄动甲兵,此所谓~也。★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