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收勒索

清朝末年,江南某地有一县令名叫赵铭。他表面清廉,实则贪婪成性,常常巧立名目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,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商人和农户进行“浮收勒索”。他的行为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,却无人敢站出来揭发。

这一年,天降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,许多人家只能靠野菜度日。然而,赵铭非但没有减免赋税,反而变本加厉,声称要为朝廷筹备军饷,要求每户额外缴纳两斗米。一些穷困的农民实在交不起,便被关进大牢,甚至遭受杖责。乡民们怨声载道,却只能暗中叹息。

村中有一位年轻的读书人李怀安,自幼勤奋好学,心系苍生。他目睹了乡亲们的苦难,决定挺身而出。他悄悄收集证据,包括赵铭手下书吏记录的账簿以及受害百姓的证词,并连夜赶往省城,将这些材料呈交给巡抚大人。

起初,巡抚并不相信一个小小县令会如此胆大妄为,但当看到那些详实的证据时,也不由得勃然大怒。他立即派遣钦差大臣前往调查。经过数月的秘密查访,赵铭的罪行终于被彻底揭露。原来,他不仅虚报税收,还私吞了大量赈灾银两,导致百姓在饥荒中雪上加霜。

最终,赵铭被革职查办,押解至京城受审,而那些被冤枉的百姓也得到了平反。从此,当地恢复了平静,百姓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。李怀安因揭发贪官有功,被推荐进入翰林院深造,但他始终铭记初心,立志要做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好官。

这个故事很快传遍四方,“浮收勒索”的赵铭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,而李怀安的名字则被刻在了百姓心中,成为正义与勇气的象征。

shōu
suǒ

「浮收勒索」出处

《清史稿·高宗纪四》辛酉,以图思德劾苏墧浮收勒索,命袁守侗等严鞫之。”

「浮收勒索」解释

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。同浮收勒折”。

「浮收勒索」示句

上一篇:浮文巧语
下一篇:浮收勒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