肤受之诉
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,住着一位老实巴交的农夫李大山。他为人善良,勤勤恳恳地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生活虽然清贫,但日子过得踏实而平静。然而,有一天,村里突然传出了关于他的流言蜚语,说他偷了邻村富户王员外家的一袋银两。这便是“肤受之诉”的开端。
原来,几天前王员外确实丢了一袋银子,可他并未亲眼看到是谁拿走的。只是因为那天有人远远瞧见李大山经过王员外家门口,于是便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平日沉默寡言、毫不起眼的农夫。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全村,乡亲们开始对他指指点点,甚至还有人当面质问他是否真的做了这样的事。
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,李大山感到无比委屈。他知道自己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,但那些捕风捉影的谣言却让他百口莫辩。“我每天早出晚归忙于田间劳作,哪有闲工夫去偷东西?”他试图解释,但没人愿意相信他。渐渐地,连一些与他关系不错的邻居也疏远了他,生怕被牵连进是非之中。
就在李大山陷入绝望之际,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局面。村里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阿福,他经常帮李大山干些杂活儿,对他的为人十分了解。一天,阿福在山上砍柴时,意外发现了一个破旧的布袋,里面竟然装满了散落的银两!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,并主动带着布袋去找村长说明情况。
经过调查,大家才知道,原来那袋银子是被一名路过的盗贼遗弃在此处的,而李大山完全是无辜的受害者。真相大白后,村民们纷纷向李大山道歉,表示不该轻信谣言。李大山虽然心中仍有不快,但他选择了宽容和原谅。从那以后,村里的人更加注重事实依据,不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,而李大山的生活也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。
肤
受
之
诉
「肤受之诉」出处
《论语·颜渊》浸润之谮,肤受之诉,不行焉,可谓远也已矣。”
「肤受之诉」解释
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。
「肤受之诉」示句
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,况且又不懂中国话,自然中了他的~”了。★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