愤时疾俗
在一座繁华的都市里,有一位名叫李然的年轻人。他天资聪颖,却对社会上种种不公现象充满了愤慨。李然常常感叹人心浮躁、世风日下,因此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。他的朋友们都觉得他太过较真,但李然始终无法释怀那些虚伪和不正之风,这种情绪让他变得愈发孤独。
一天傍晚,李然独自走在街头,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在垃圾桶旁翻找食物。而就在不远处,一家高档餐厅的门口,几个穿着光鲜亮丽的人正将没吃完的山珍海味直接倒进垃圾箱。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李然的心。他愤怒地走过去质问那些人:“你们怎么能这样浪费?这些粮食明明可以给需要的人!”然而,那些人只是冷漠地瞥了他一眼,讥讽道:“关你什么事?这是我们的钱买的,我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。”
李然气得浑身发抖,却又无可奈何。回到家后,他彻夜难眠,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个饥饿的老人以及那些挥霍无度的人。他意识到,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,但他也不愿随波逐流。于是,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——他开始撰写文章,用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上的种种问题,从贫富差距到资源浪费,再到道德滑坡。他的文字虽然尖锐,却字字真情,很快便引起了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共鸣。
随着时间推移,李然的文章逐渐传播开来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行列。他们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,专门帮助贫困群体,并倡导节约资源、反对浪费的理念。尽管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阻力,但李然始终坚持初心。他明白,“愤时疾俗”并非单纯的抱怨,而是为了推动更好的改变。
多年以后,当人们提起李然时,都会称赞他是那个敢于直面黑暗并点燃希望的人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,即使现实令人失望,只要愿意迈出第一步,仍然能够为世界带来光明。
愤
时
疾
俗
「愤时疾俗」出处
《明史·姜士昌传》居恒愤时疾俗,欲以身挽之。”
「愤时疾俗」解释
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、憎恶。同愤世嫉俗”。
「愤时疾俗」示句
望溪同时友戴潜虚先生……~之作尤多。★清·方宗诚《〈桐城文录〉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