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饰太平

在一座繁华的都城中,有一位名叫李安的官员。他身居高位,却只懂得迎合皇帝的心意,从不关心百姓疾苦。每当有灾荒或民变的消息传来时,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,用华丽的言辞掩盖事实真相,让朝廷上下误以为天下太平无事。人们私下里称他为“粉饰太平”的高手。

这一年,北方遭遇了百年未见的大旱,农田颗粒无收,饥民遍野。然而,当这些消息传到皇宫时,却被李安轻描淡写地处理成了“局部小灾,已妥善解决”。他还特意命人绘制了一幅丰收图献给皇帝,并在朝堂上慷慨陈词:“陛下圣明,今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实乃国之大幸!”皇帝听后龙颜大悦,对李安更加信任。

然而,现实却远比谎言残酷。许多百姓因饥饿流离失所,甚至卖儿鬻女以求生存。一位年轻书生目睹这一切,心中愤懑难平。他决定冒险进京告御状,将真实情况呈报给皇帝。但当他带着血泪控诉抵达京城时,却被李安的手下拦截下来。李安心知肚明,若是此事曝光,自己的仕途必将毁于一旦,于是他威逼利诱,试图让书生放弃。

书生虽然年轻,却有着铮铮铁骨。他拒绝了李安的贿赂,毅然决然地将灾情编成歌谣,散播于民间。很快,这首揭露真相的歌谣传遍大街小巷,连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也悄悄议论起来。最终,消息传到了皇帝耳中。皇帝震怒,立刻派人前往灾区调查。

面对铁证如山,李安再也无法狡辩,只能低头认罪。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,并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。而那位书生则被授予功名,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。从此,“粉饰太平”不仅成了警示世人的成语,也成为那些只顾自身利益、不顾民生疾苦者的代名词。

fěn
shì
tài
píng

「粉饰太平」出处

宋·苏轼《再上皇帝书》岂有别生义理,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。”

「粉饰太平」解释

粉饰涂饰表面。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。

「粉饰太平」示句

有着~的职责的人们是可原谅的,因为他们也有理由麻木。★闻一多《可怕的冷静》
上一篇:粉面油头
下一篇:粉妆玉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