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庭抗礼

在古代一个名为清河的小镇上,有两位才高八斗的年轻人,一位叫李言,另一位叫赵远。他们自幼便是同窗好友,但性格迥异:李言谦逊内敛,而赵远则锋芒毕露。两人虽志趣相投,却也常因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热。

某年春天,镇上的学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辩论大会,题目是“治国之道”。消息一出,整个清河镇都沸腾了,文人雅士纷纷报名参加。李言与赵远自然也不甘落后,各自准备了一番精妙的论述。比赛当天,两人被安排在同一轮对辩。面对彼此,他们心中既有期待又充满挑战。

辩论开始后,李言以温和的语气阐述自己的见解,他主张仁政,强调以德服人;而赵远则针锋相对,提出法治的重要性,认为规矩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。两人的论点鲜明有力,语言犀利却不失风度,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喝彩。到了最后环节,主持人问:“你们如何看待对方的观点?”

李言微微一笑,说道:“赵兄所言确实切中要害,但我相信,仁为本,法为辅,二者结合方能长治久安。”赵远听罢,略作沉吟,点头回应:“李兄之见亦令人深思,或许刚柔并济才是最佳之道。”此时,两人相视一笑,仿佛已经超越了胜负,达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共鸣。

最终,评委宣布这一轮没有胜者,因为两人的表现旗鼓相当,“分庭抗礼”,难分高下。这场辩论不仅让众人见识到了他们的才华,也让两人更加理解了彼此。从此,李言和赵远成为真正的知己,共同致力于学问研究,为清河镇留下了无数佳话。

fēn
tíng
kàng

「分庭抗礼」出处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(子贡)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
「分庭抗礼」解释

庭庭院;抗礼平等行礼。原指宾主相见,分站在庭的两边,相对行礼。现比喻平起平坐,彼此对等的关系。

「分庭抗礼」示句

知县此番便和他~,留着吃了饭,叫他拜做老师。★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
上一篇:分文不名
下一篇:分庭伉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