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书走檄
在古代的一个边陲小镇,烽火连天,战乱不断。年轻的书生李修文因才华横溢被征召入军中担任文书,负责撰写军令和檄文。他虽手无缚鸡之力,却有一颗报国之心,常常伏案疾书,为前线将士传递重要信息。
某日,敌军突然发动猛攻,守城将军急需向邻近的援军请求支援。然而,由于战事紧急,信使都被派往各地,无人可送信。将军焦急万分,这时李修文站了出来,说道:“将军,我愿亲自前往!”将军看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,心中虽有疑虑,但眼下别无他法,只得同意。
李修文将写好的檄文藏于袖中,骑上快马,趁着夜色冲出城门。一路上,他不仅要躲避敌军的巡逻,还要穿越险峻的山路。为了争取时间,他星夜兼程,“飞书走檄”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每当疲惫袭来,他便默念家国大义,咬牙坚持。
终于,在第三天清晨,他抵达了援军驻扎的营地。他满脸尘土、衣衫褴褛,却依旧紧紧攥着那封关乎生死存亡的檄文。援军主将看完檄文后,立即率兵驰援。数日后,两军合力击退敌军,保住了小镇的安全。
战后,将军特意设宴款待李修文,并当众称赞他的勇敢与智慧。李修文谦逊地回答:“我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,若非众将士奋勇杀敌,这‘飞书走檄’又有何意义?”从此,李修文的名字传遍四方,而“飞书走檄”也成为忠诚与担当的象征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飞
书
走
檄
「飞书走檄」出处
唐·李白《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》诗绣衣貂裘明积雪,飞书走檄如飘风。”
「飞书走檄」解释
迅速地书写文件。
「飞书走檄」示句
论都及政者宗班张,~者征陈琳。★唐·崔祐甫《穆氏四子讲艺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