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诸四海而皆准
在遥远的古代,有一个名叫子安的学者。他博学多才,精通天文地理、诗词歌赋,但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他对人性与真理的研究。他始终坚信,真正的道理应该“放诸四海而皆准”,无论在哪里都能被接受和理解。
一天,子安决定离开书斋,踏上旅途,去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真的适用于天下。他背起行囊,穿过繁华的城镇,越过荒凉的戈壁,最终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村庄。村子里的人生活简朴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子安走进村子时,正巧看到村民们围在一起争论不休。原来,他们因为分配水源的问题产生了矛盾。
子安走上前去,耐心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后,缓缓说道:“水是生命之源,它滋养万物却从不索取。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包容彼此,是否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?”他建议按照每户人家的实际需求来分配水源,而不是简单地平分。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,纷争很快平息下来。
接着,子安又来到一座热闹非凡的大城市。这里的商贾云集,交易频繁,但欺诈行为也屡见不鲜。一位老商人向子安诉苦,说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生意,因合伙人背信弃义而濒临破产。子安沉思片刻,对老商人说:“信任如桥梁,若无人维护,便容易崩塌。唯有以诚待人,才能长久。”老商人听后深受启发,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方式,并逐渐挽回了客户的信赖。
几年过去了,子安游历了许多地方,帮助无数人解决了困惑。他发现,无论是贫瘠的乡村还是富庶的城市,那些关于善良、宽容和诚信的道理总能引起共鸣。这些原则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限制,真正做到了“放诸四海而皆准”。
回到家乡后,子安将一路上的经历记录成书。他写道:“真理如同阳光,普照大地;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遵循内心的善良与智慧,就能找到和谐共处的答案。”这本书后来成为世代传颂的经典,激励着人们追求更美好的世界。
放
诸
四
海
而
皆
准
「放诸四海而皆准」出处
《礼记·祭义》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
「放诸四海而皆准」解释
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同放之四海而皆准”。
「放诸四海而皆准」示句
使人增长其幸福者,谓之善;使人减障其幸福者,谓之恶。此主义~,俟诸百世而不惑。★梁启超《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·边沁之伦理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