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经合义

在一座宁静的小镇上,有一位名叫李远的年轻书生。他自幼饱读诗书,却因家境贫寒,只能靠替人抄写文书为生。尽管生活清苦,但他始终心怀正义,渴望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。一天,镇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:一位富商指控自己的管家偷走了家中珍藏的玉佩,并将此事告到了县衙。

案件审理时,所有人都认为管家难逃罪责,因为富商提供了许多“证据”,甚至还有目击证人的证词。然而,李远偶然听闻此事后,觉得事情并不简单。他暗中调查发现,那块玉佩其实被富商故意藏匿起来,目的是为了陷害管家,从而夺取管家多年积攒的私房钱。面对这种颠倒是非的情况,李远陷入了沉思。他知道如果直接揭露真相,不仅无法保护管家,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。
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李远决定采用“反经合义”的方法来解决问题。他找到富商,假装与之合作,承诺可以助其彻底扳倒管家,但条件是需要先拿到所谓的“关键证据”。富商信以为真,将藏匿的玉佩交给了李远。随后,李远连夜带着玉佩来到县衙,向县令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,同时呈上了玉佩作为物证。

最终,在铁证面前,富商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阴谋。管家得以洗清冤屈,而富商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事后,人们纷纷称赞李远聪明机智,能够用非常规手段维护正义。李远则淡然一笑,说道:“真正的智慧,不是拘泥于形式,而是懂得如何以变通之道实现大义。”

从此,“反经合义”成了小镇居民口耳相传的佳话,而李远的名字也被铭刻在了大家的心中,成为智慧与正义的象征。

fǎn
jīng

「反经合义」出处

《北史·尔朱荣传》荣女先为明帝嫔,欲上立为后,帝疑未决。给事黄门侍郎祖莹曰‘昔文公在秦,怀嬴入侍。事有反经合义,陛下独何疑焉?”

「反经合义」解释

虽违背常道,但仍合于义理。

「反经合义」示句

然杨能~,足矫奢葬之愆。★唐·刘知幾《史通·杂说中》
上一篇:反间之计
下一篇:反其道而行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