燔书阬儒

在遥远的古代,有一个繁荣昌盛的王国,名为文德。这个国家以崇尚知识和文化而闻名,学者们在这里享有崇高的地位,书籍被视为智慧的象征。然而,好景不长,一位野心勃勃的新王登上了王位,他名叫嬴烈。

嬴烈是一个信奉强权统治的人,他认为百姓过于依赖古籍和学者的教诲,会削弱他们对王权的敬畏。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——焚毁所有与旧思想相关的书籍,并将那些坚持传播这些思想的学者流放或处决。这一政策被称为“燔书阬儒”。

消息传出后,整个文德国陷入了恐慌。许多学者试图保护他们的著作,但面对军队的铁蹄,他们无能为力。一时间,熊熊烈火吞噬了无数珍贵的典籍,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燃烧的焦味。一些不愿屈服的学者勇敢地站出来反抗,但他们最终都被捕获,押送到荒郊野外,在深坑中被活埋。

然而,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名叫子谦,他暗自发誓要保存文化的火种。他偷偷将一部分重要书籍藏入山洞中,然后伪装成普通农民,隐居乡间。尽管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,他始终坚持悄悄记录下那些未被焚毁的知识,并将其传授给少数信任的学生。

多年以后,嬴烈的暴政终于结束,新王即位,开始反思前朝的错误。当人们重新发现那些幸存的书籍时,无不感叹子谦的勇气与智慧。正是他的努力,让文德国的文化得以延续,也提醒世人:知识或许会被一时压制,但它永远不会真正消失。

fán
shū
gāng

「燔书阬儒」出处

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,称皇帝,负怙威,燔书阬儒,自任私智。”

「燔书阬儒」解释

焚毁典籍,坑杀书生。同焚书坑儒”。

「燔书阬儒」示句

上一篇:凡偶近器
下一篇:凡胎浊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