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胎肉眼
在一座偏僻的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。他自幼父母双亲早逝,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。虽然生活清贫,但阿诚心地善良,总是尽力帮助村里的乡亲们。然而,他有一个缺点——目光短浅,凡事只看表面,从不深究事物的本质,正所谓“凡胎肉眼”,难以洞察真相。
一天,村外来了一位游方道士。他衣衫褴褛,却气度不凡,手持一把拂尘,自称能识破世间万物的真伪。村民们半信半疑,而阿诚更是嗤之以鼻。“不过是装神弄鬼罢了!”他低声对身旁的人说道。然而,这位道士并未介意村民们的冷嘲热讽,只是微笑着留下一句话:“若有人愿随我上山,必得奇遇。”说完便飘然离去。
好奇心驱使下,阿诚决定跟随道士上山一探究竟。山路崎岖难行,但阿诚咬牙坚持,终于来到一处云雾缭绕的崖边。道士停下脚步,指着前方的一块普通石头问道:“你可知此为何物?”阿诚仔细端详,只见那石头灰扑扑的,毫无特别之处,于是不屑地回答:“不过是一块废石罢了。”
道士听后哈哈大笑,随即用拂尘轻轻一点,那石头竟瞬间化作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,散发出耀眼的光芒。“这便是你的‘凡胎肉眼’所看不到的东西。”道士语重心长地说道,“世人往往被表象迷惑,无法参透内在价值。唯有修炼内心,才能超越局限,看清事物的本真。”
阿诚愣住了,他回想起自己过去种种轻率判断和狭隘眼光,不禁羞愧万分。从此以后,他开始努力学习,开阔视野,并以谦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。几年后,他成为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,因为他学会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,不再是那个只凭“凡胎肉眼”断定一切的年轻人了。
凡
胎
肉
眼
「凡胎肉眼」出处
明·汪道昆《洛水悲》你每凡胎肉眼,怎得见国色天香?”
「凡胎肉眼」解释
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。
「凡胎肉眼」示句
似乎我就是那来无影去无踪的仙人,~是看不见的。★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3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