伐罪吊民
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,有一个小国名叫清河。清河国的百姓原本安居乐业,但近年来,贪婪残暴的国君姬昌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横征暴敛,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掠夺邻国资源。他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,田地荒芜,村庄凋敝,民怨四起。
就在百姓几乎绝望之时,一支由义士组成的军队悄然崛起。这支军队的领袖是一位名叫林远的年轻人。他出身寒门,自幼目睹父母因苛捐杂税而活活饿死,心中早已埋下反抗的种子。林远不仅武艺高强,还心怀仁义,他立誓要“伐罪吊民”,推翻姬昌的暴政,还清河国百姓一个太平盛世。
林远带领着义军一路攻城略地,但他们从不滥杀无辜,每到一处都会开仓放粮,救济贫苦百姓。他还亲自书写告示,张贴于街头巷尾,向民众解释他们的目标是“替天行道”。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义军,甚至连一些原本效忠姬昌的士兵也弃暗投明。林远深知,“伐罪”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“吊民”,唯有赢得民心,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。
最终,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,林远率领义军包围了清河国的都城。面对节节败退的局面,姬昌试图负隅顽抗,但他的部下纷纷倒戈。无奈之下,姬昌只能束手就擒。林远并没有选择血腥复仇,而是将姬昌流放到边疆,让他反思自己的过错。
战后,林远被推举为新的国君。他励精图治,减轻赋税,鼓励农耕,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百姓利益的政策。几年后,清河国恢复了往日的繁荣,百姓们提起林远的名字,无不感激涕零。而“伐罪吊民”的故事,也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佳话。
伐
罪
吊
民
「伐罪吊民」出处
南朝(梁)任方《百辟劝进今上笺》伐罪吊民,一匡靖乱。”
「伐罪吊民」解释
伐讨伐。吊慰问。讨伐有罪,拯救百姓。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。
「伐罪吊民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