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闻不如面见
李明是一位年轻的记者,初入职场的他对新闻行业充满了热情。一天,他接到一个任务:去采访一位隐居山林的老艺术家王老先生。据说,王老先生年轻时是位赫赫有名的画家,但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,选择隐居深山,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。关于他的故事,坊间流传甚广,有人说他画技超凡入圣,也有人说他性格古怪、不近人情。
起初,李明只是通过电话联系上了王老先生的一位朋友,对方详细讲述了王老先生的传奇经历和种种传闻。李明听得入神,觉得这些素材已经足够写一篇精彩的文章。然而,当他将初步整理好的稿件交给主编时,却被泼了一盆冷水。“耳闻不如面见,”主编严肃地说,“你写的这些不过是道听途说,没有亲眼见到本人,怎么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报道?”
于是,李明决定亲自前往山中拜访王老先生。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,他终于找到了那座隐藏在竹林深处的小屋。推开门时,他看到一位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作画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,老人专注的神情让整个房间都仿佛安静了下来。李明屏住呼吸,生怕打扰了这一刻的美好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李明与王老先生同吃同住,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。他发现,那些外界的传闻并不完全准确。王老先生并非厌恶人群,而是希望用更多时间追求艺术的纯粹;他的画作也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寄托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。李明还注意到,每当有人提起城市中的浮华生活时,王老先生总是微微一笑,似乎早已看淡一切。
回到报社后,李明重新撰写了文章。这一次,他的文字饱含真情,每一个细节都鲜活生动。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,而李明也深刻理解了“耳闻不如面见”的道理——只有亲身经历,才能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。
耳
闻
不
如
面
见
「耳闻不如面见」出处
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「耳闻不如面见」解释
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
「耳闻不如面见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