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衣粝食
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。他家境贫寒,从小便习惯了《恶衣粝食》的生活。尽管如此,阿诚却从不抱怨,他相信只要努力奋斗,总有一天能改变命运。
每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阿诚就穿上补了又补的粗布衣服,扛起锄头到田里劳作。中午时分,他会坐在田埂上,拿出母亲为他准备的糙米饭和咸菜当作午饭。虽然这些食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但阿诚总是吃得津津有味。他常想:“这样的日子虽然苦,却是我成长的根基。”
一天,村里的私塾先生路过田野,看到阿诚正在休息,便与他聊了起来。先生问:“年轻人,你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,难道没有想过离开这里,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吗?”阿诚点点头,说:“当然想过,但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。我想先积累知识,再寻找机会。”先生听后十分欣赏他的志向,于是决定免费教他读书识字。
从此以后,阿诚白天依旧下地干活,晚上则点着油灯跟着先生学习。几年下来,他的学问大有长进,不仅能够读懂经典书籍,还学会了如何规划农田、改良耕种方法。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们也逐渐提高了产量,整个村子开始摆脱贫困。
多年后,阿诚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地方官员。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的《恶衣粝食》岁月,坚持勤俭节约,并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的人。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:“苦难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面对苦难的勇气。只有脚踏实地,才能迎来真正的幸福。”
恶
衣
粝
食
「恶衣粝食」出处
宋·苏轼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,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,而自为百工。”
「恶衣粝食」解释
粝糙米。穿粗劣的衣服,吃糙米做的饭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「恶衣粝食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