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衣菲食
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。他家境贫寒,从小便习惯了“恶衣菲食”的生活。虽然日子清苦,但阿诚心地善良,为人勤勉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穿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,挑着柴火到镇上贩卖,用换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
有一天,阿诚经过村口时,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。老者看上去虚弱不堪,似乎已经多日没有进食。阿诚心中不忍,尽管自己的午饭只有一块粗粮饼和一碗野菜汤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食物分给了老者。老者吃完后,感激地看着阿诚,从怀里掏出一颗看似普通的种子递给他,并说道:“这是希望之种,只要你用心呵护,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。”说罢,老者转身离去,消失在晨雾中。
回家后,阿诚将这颗种子种在了自家院落的一角。他每天省下一些水浇灌它,用休息时间松土施肥。不久之后,那颗种子竟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棵树结出的果实香气扑鼻,尝一口甘甜如蜜,不仅能充饥,还能让人精神焕发。村民们闻讯纷纷前来品尝,发现这种果实不仅能填饱肚子,还对身体有益。
随着果树的成长,阿诚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他开始与村民们分享这些神奇的果实,大家因此更加团结互助。而那些曾经嘲笑他“恶衣菲食”的人,也被他的善良所感动,主动帮助他一起打理果树。几年后,这个小山村因为这棵果树变得富裕起来,人人安居乐业。
然而,无论生活如何改善,阿诚始终保持着简朴的习惯。他知道,“恶衣菲食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内心的善良与坚持。正是这样的品质,让他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满足。
恶
衣
菲
食
「恶衣菲食」出处
《梁书·太祖张皇后等传序》高祖拨乱反正,深鉴奢逸,恶衣菲食,务先节俭。”
「恶衣菲食」解释
粗劣的衣食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「恶衣菲食」示句
~,以终其身。★宋·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