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湖之会

南宋时期,学术氛围浓厚,理学与心学的争论在士林中掀起波澜。朱熹、吕祖谦和陆九渊兄弟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。他们虽各持己见,却彼此尊重,希望通过交流探讨真理。于是,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他们约定于江西铅山的鹅湖寺举行一场辩论会,史称“鹅湖之会”。

那一天,鹅湖寺外枫叶如火,湖水清澈见底。朱熹带着弟子早早赶到,他主张“格物致知”,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领悟天理;而陆九渊则提倡“心即理”,坚信内心的觉悟才是通向真理的关键。两人观点截然不同,但都怀着求同存异的心态而来。吕祖谦作为中间人,负责协调双方的讨论,希望这次聚会能促进思想融合。

辩论开始后,气氛热烈而友好。朱熹引经据典,从《大学》到《中庸》,详细阐述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。他说道:“若不先穷究万物之理,又如何能够真正明白大道?”陆九渊听罢微微一笑,反驳道:“天地万物皆备于我,只需反观内心,便可直达本源,何必舍近求远?”两人你来我往,妙语连珠,令在场众人叹为观止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太阳渐渐西沉,湖面映出晚霞的余晖。尽管双方未能完全说服对方,但他们对彼此的学识更加钦佩。吕祖谦总结道:“学问贵在切磋琢磨,今日之辩不仅厘清了许多疑惑,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。”众人纷纷点头称是,并相约未来继续这样的交流。

鹅湖之会虽然没有得出最终结论,但它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。这场辩论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开放包容的精神,以及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。正如那片宁静的鹅湖,它承载的不仅是山水之美,更是智慧碰撞的永恒印记。

é
zhī
huì

「鹅湖之会」出处

南宋淳熙二年(1175年)在信州(今江西上饶)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。由吕祖谦邀集,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。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。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,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。

「鹅湖之会」解释

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。

「鹅湖之会」示句

上一篇:额外主事
下一篇:峨冠博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