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行不义必自毙
在一座繁华的小镇上,住着一个名叫李威的人。他外表斯文,内心却贪婪自私。为了获取财富和地位,他不惜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,甚至常常欺骗身边的朋友与邻居。大家都对他的行为颇有微词,但碍于他的权势,没人敢当面指责。
一天,李威听说镇上的老王头有一块祖传的玉佩,价值连城。他立刻心生歹意,决定将这块玉佩据为己有。于是,他设计了一个圈套,假装借钱给老王头,趁机偷走了那块珍贵的玉佩。事后,他还装作若无其事地安慰老王头:“世道艰难啊,丢了东西也别太难过。”老王头虽然怀疑,却苦于没有证据,只能忍气吞声。
然而,李威并未因此满足。他变本加厉,开始向更多人下手。不久之后,他又通过伪造契约骗取了一位商人的一大片田地。这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整个小镇都议论纷纷。尽管如此,仍无人能拿出确凿证据揭穿他的真面目,而李威则更加肆无忌惮。
几个月后,李威的贪婪终于让他栽了跟头。一位曾经被他欺骗过的年轻人暗中调查了他的所有交易记录,并找到了关键证据——一份伪造签名的文件以及几封他与同伙密谋的信件。这些证据被递交到了当地的官府,李威很快被捕入狱。面对铁证如山,他再也无法狡辩,最终被判重刑。
消息传回小镇时,人们无不拍手称快。一位长者感叹道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这正是天理昭彰啊!”从此,小镇恢复了平静,而李威的故事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警示寓言。
多
行
不
义
必
自
毙
「多行不义必自毙」出处
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「多行不义必自毙」解释
坏事干多了,结果是自己找死。
「多行不义必自毙」示句
~”,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。★郭沫若《武则天》第四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