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杼择邻
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名叫孟母的贤惠妇人和她的儿子孟轲。孟轲自幼聪明伶俐,但天性贪玩,常常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分心。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学习、成为有用之才,孟母费尽心思。
起初,他们住在一片坟地附近。孟轲看到每天都有人来祭拜哭丧,觉得十分有趣,便模仿那些动作,甚至带着小伙伴们一起装模作样地“办丧事”。孟母看在眼里,忧心忡忡,她深知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,于是毅然决定搬家。
这一次,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旁边。新家靠近市场,热闹非凡,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。然而好景不长,孟轲很快又被商贩们的吆喝声吸引,开始学着他们讨价还价,还假装摆摊做生意。孟母再次意识到,这里也不是培养孩子专注与学问的理想之地,于是又一次下定决心迁居。
最终,孟母选择了一所位于学堂附近的房子定居下来。这里的氛围安静祥和,时常能听到朗朗读书声。孟轲耳濡目染,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,并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。可是,尽管换了环境,孟轲的学习态度仍然时有松懈。
一天,孟轲因懒于背诵文章而逃课回家,正好被正在织布的孟母撞见。孟母二话不说,拿起剪刀将织机上快要完成的布匹拦腰剪断。孟轲惊呆了,连忙问母亲为何这么做。孟母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如果现在放弃学业,就像这未完成的布匹一样,前功尽弃。我三次为你择邻,就是为了让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。”
听了母亲的话,孟轲深受触动。从此以后,他发奋图强,刻苦攻读,终于成为一代大儒——孟子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“断杼择邻”的深意,也让我们懂得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定的意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。
断
杼
择
邻
「断杼择邻」出处
汉·刘向《列女传·母仪传》孟子之少也,既学而归,孟母方绩,问曰‘学何所至矣?’孟子曰‘自若也。’孟母以刀断其织。孟子惧而问其故,孟母曰‘子之学,若吾断斯织也。’”
「断杼择邻」解释
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,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;孟母三迁居处,选择良好的环境,来影响孟子的成长。
「断杼择邻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