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断房谋
唐朝时期,有一位名叫杜如晦的官员,他以果断干练著称。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解决民间纠纷,他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,并做出明智的决定。朝中上下都佩服他的决断力,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与此同时,另一位名叫房玄龄的大臣则以深谋远虑闻名。他擅长运筹帷幄,凡事未雨绸缪。在朝廷面临重大决策时,他总能提出周全而长远的计策,为国家避免了许多潜在的危机。虽然性格迥异,但杜如晦和房玄龄却成了最默契的搭档,被誉为“杜断房谋”。
有一年,边境传来紧急军情:敌国集结大军准备入侵。消息传到长安后,整个朝廷陷入一片紧张之中。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,可众人都争论不休,有人主张立即出兵迎战,有人建议坚守城池等待援军,还有的人甚至提议割地求和。一时间,朝堂上乱作一团。
这时,杜如晦站了出来。他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局势,指出如果拖延太久,敌军会趁机占据有利地形,届时将更加难以应对。因此,他主张迅速派遣精锐部队前往前线,打乱敌人的部署。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,但也有人质疑这样是否太过冒险。
就在大家犹豫不定时,房玄龄缓缓开口。他补充道:“杜大人所言极是,但我们还需考虑后勤保障与后续支援的问题。”于是,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,包括如何调配粮草、如何设置伏兵以及如何利用天时地利来弥补兵力上的劣势。他的策略让所有人豁然开朗,连那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人都点头称赞。
最终,在“杜断房谋”的通力合作下,朝廷制定了完美的作战方案。结果正如他们所料,唐军不仅成功击退了敌军,还乘胜追击收复了几座失地。从此,“杜断房谋”成为佳话,流传千古,也提醒后人:果断与智谋相辅相成,方能成就大事。
杜
断
房
谋
「杜断房谋」出处
《新唐书·杜如晦传》每议事帝所,玄龄必曰‘非如晦莫筹之。’及如晦至,卒用玄龄策也。盖如晦长於断,而玄龄善谋,两人深相知,故能同心济谋,以佐佑帝。”
「杜断房谋」解释
喻指多谋善断。同房谋杜断”。
「杜断房谋」示句
~劳午夜,江毫丘锦各名家。★柳亚子《寄毛主席延安》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