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三余
在一座宁静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个名叫阿远的少年。阿远家境贫寒,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,但他们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总是鼓励阿远多学习。然而,由于家中事务繁忙,阿远每天都要帮着干农活,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。
一天,村里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。听说这位老先生学识渊博,曾经在京城做过官,后来隐居乡间。阿远听闻后,便鼓起勇气去拜访老先生,请教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读书。老先生微微一笑,说道:“古人云‘读书三余’,你可知其意?”阿远摇了摇头,老先生继续说道: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时之余也。意思是说,冬天、夜晚和下雨天,这些别人闲下来的时间,正是你用来读书的好机会。”
听了老先生的话,阿远恍然大悟。从那以后,他开始珍惜每一个可以利用的“三余”时光。冬天的夜晚,当其他人都围着火炉闲聊时,阿远却捧着书本默默阅读;夏日的午后,如果突然下起大雨无法下地干活,他就坐在屋檐下翻阅书籍。渐渐地,他的学问日益增长,不仅能够背诵许多经典文章,还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邻里解决一些难题。
几年后,县里举办了一场考试,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学堂深造。阿远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,成为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县学的学生。当他穿着整齐的衣服回到家乡时,村民们纷纷为他感到骄傲。而阿远始终记得老先生的教诲,将“读书三余”的精神铭记于心。
多年后,阿远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。他常常向年轻人讲述自己年少时的经历,并教导他们:“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只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,就一定能找到通往梦想的道路。”从此,“读书三余”的故事在村子里流传开来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读
书
三
余
「读书三余」出处
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遇传》云人有从学者,……从学者云,苦渴无日。遇言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‘三余’之意。遇言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”
「读书三余」解释
余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。
「读书三余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