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烛其奸
明朝时期,江南某县有一位清正廉明的知县名叫李怀远。他为人刚正不阿,善察民情,尤其擅长从细微处发现真相,因此深得百姓爱戴。然而,这个小县城却并非风平浪静,最近接连发生了几起离奇案件:几家富户家中失窃,财物被洗劫一空,但现场竟无任何打斗痕迹,门窗也完好无损,仿佛是自愿交出财物一般。
面对这些蹊跷的案件,李怀远并未急于下结论,而是决定暗中调查。他走访了受害人家中,并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。在第三户人家时,他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——书房里的蜡烛摆放位置有些不对劲。通常情况下,蜡烛应放在书桌中央,而这家的蜡烛却被移到了靠近窗台的地方。更令人疑惑的是,窗台上还残留着几滴融化的蜡油,似乎有人故意为之。
经过反复推敲,李怀远恍然大悟:这根本不是外贼所为,而是内鬼勾结!那些所谓的“盗贼”,其实是家中的仆役与外人串通作案。他们利用夜色掩护,假装盗窃,实则里应外合。为了掩盖罪行,他们点燃蜡烛制造假象,让人误以为只是普通盗窃案。
李怀远将计就计,设宴邀请城中所有富户和他们的仆役参加,声称要商讨如何加强治安。席间,他巧妙地提及蜡烛的位置问题,并暗示自己已洞烛其奸。话音刚落,一个年轻仆役突然脸色大变,慌乱起身想要逃离,却被埋伏已久的衙役当场擒获。
经审讯,这名仆役果然招认了自己的罪行。他受同伙指使,在夜间潜入主人房中伪装成盗贼,而同伙则在外接应。事情败露后,李怀远不仅严惩了罪犯,还提醒众人要谨慎用人、防微杜渐。从此,县内再无类似案件发生,百姓们纷纷称赞李怀远料事如神,“洞烛其奸”的美名也随之流传开来。
洞
烛
其
奸
「洞烛其奸」出处
《明史·董传策传》嵩稔恶误国,陛下岂不洞烛其奸。”
「洞烛其奸」解释
洞透彻;烛照见;奸奸诈。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。
「洞烛其奸」示句
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