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狐直笔

春秋时期,晋国有一位名叫董狐的史官,他以刚正不阿、秉笔直书而闻名。当时,晋国权臣赵盾与国君晋灵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。晋灵公荒淫无道,甚至派人刺杀赵盾,但刺客却被赵盾的忠诚和仁义所感动,最终放弃了任务。然而,这场冲突并未结束。

不久后,晋灵公在一次宴会上被赵盾的族人赵穿所杀。朝野震动,各种谣言四起。作为史官,董狐必须如实记录这一事件。赵盾深知历史记载的重要性,于是亲自找到董狐,希望他能将此事描述得对自己有利。他对董狐说道:“我只是忠于国家,并未参与弑君之事,请你务必公正书写。”

然而,董狐却平静地回答:“史官之责,在于真实,而非取悦任何人。据我所知,赵穿是你的族人,且你当时并未阻止他的行为,这已足以说明你的责任。”随后,董狐提笔写道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赵盾听闻此言,大惊失色,质问董狐为何如此偏颇。董狐坦然答道:“你是晋国重臣,本当劝谏或制止,却放任弑君发生,怎能推卸责任?若我不如实书写,又如何对得起历史?”

赵盾虽然愤怒,却无法反驳董狐的话,只能接受这份沉重的评判。后来,孔子评价这件事时感叹道:“董狐,古之良史也,书法不隐!”从此,“董狐直笔”成为后世称赞史官坚持原则、敢于直言的代名词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,都应坚守自己的职责和道德底线。只有追求真相、不畏强权的人,才能真正赢得尊重,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财富。

dǒng
zhí

「董狐直笔」出处

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载赵穿杀晋灵公,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,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,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”。为赵盾所杀◇孔子称赞说董狐,古之良史也,书法不隐。”

「董狐直笔」解释

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。直笔根据事实,如实记载。指敢于秉笔直书,尊重史实,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。

「董狐直笔」示句

上一篇:动静有常
下一篇:动地惊天